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可以说,学习领悟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开设了党史学习云课堂“党史100讲”,将带领大家重温党史不忘初心,在历史中深入体会党的奋斗历程,接续前辈们的红色基因,筑牢共产党人的信念基石。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曾经广为传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位老人,他就是邓小平,南海边画的一个圈指的就是创建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建设经济特区的设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何搞活经济是当时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也一直在思考。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会上提出,希望中央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邓小平对中共广东省委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责成广东、福建两省,对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问题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报中央审定。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并指出: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决定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震撼着世人。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从正式宣告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一群群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全国各地涌来。深圳,这个沿海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到处是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中国传奇”。 深圳蛇口工业区办公楼外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也是对外经济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经济特区大规模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