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近三年师德师风建设总结
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和主阵地之一。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则是实现这一工程的主力军。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校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强校方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现代课堂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等课改理论,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坚持自律,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爱岗敬业,服务奉献为重点,全体教师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当全区教研阵地的排头兵,出色地完成“教科研、干师训”等中心任务、强化了内在素质,塑造了岗位形象,树立了行业新风。
一、加强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敬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制度,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讨论、观看录像写体会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师风、法律法规等文件,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观看反腐倡廉录象片等,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建省中小学行风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六要六不准”的规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宪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观看反腐倡廉记录片,增强了全体教师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重视依法执教和以德执教相结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全体教师深受感动,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纷纷表示先进模范人物是我们学习,为人,工作的一面镜子,并写成心得体会。
全体教师还与时俱进,关心国家时政大事,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和弘扬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质的升华,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002——2003年度,林海萍老师获市总工会表彰的“双文明”标兵称号;范国强老师被区教育局授予“先进德育工作者”“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陈霞金老师被评为“区先进德育工作者”;2003——2004学年度,黄喜洋老师被评为区级“十佳”师德标兵;叶蔚青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宋益清,吴丽琴老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等;2004—2005学年度,杨素霞老师被评为省师资培训先进个人,市“巾帼文明先进个人”;徐国裕老师被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莆田市杰出人民教师”光荣称号,城厢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林海萍老师被评为省级女职工先进工作者;吴丽红老师被评为城厢区德育先进工作者;范国强老师被评为城厢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郭爱辛老师被评为城厢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
全体教师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适应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习“以人为本”“促进生全面和谐发展”“建设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严格执行师德规范,自觉地把自己的教研教改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并撰写论文,谈谈见解,体会,杨素霞师撰写的论文《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思考》发表在《教育教学研究》刊物上。徐国裕老师撰写的论文《在情境中体会,在活动学习》,《立足修订教材,着力渗透新理念》发表在《福建教育》刊物上,撰写的论文《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还收入全省《特级教师论文集》一书;吴少凡老师撰写的论文《由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发表在《继续教育研究》刊物上;郭爱辛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福建教育》刊物上;范国强老师撰写的论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在《教育教学研究》刊物上,撰写的论文《新理念应有新的预习》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刊物上;林国忠老师撰写的论文《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表在《成才之路》刊物上;郭爱辛老师撰写的论文《关于完善英语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在首届“我与新课程”征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陈平老师撰写的论文《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学地位和作用之我见》荣获省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一等奖;……这一篇篇的论文,体现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也包涵着教师们对教研教改工作的一份份执着。
二、把握重点,找准问题,把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1、继续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政治核心和先进模范作用,许多党员教师勤勤恳垦,率先垂范,勇于挑起重担,其中徐国裕、杨素霞、黄敢力、林海萍、陈平、何王璋、陈洪元等几位老师曾被评为城厢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全体教师意识到需要研究的教育教学的课题还很多,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方面,事实求是,精益求精,全体教师坚持每周一业务理论学习制度,除借助媒体网络资源,参阅学校征订的报刊杂志外,自己还掏钱订阅材料,并做好读书卡,以扩大阅读面,积累知识量。广大教师还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自我提升。目前,我校有8位教师正在参加在职本科学历进修。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参加省级课题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省,市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研讨会,新教材培训,新课程标准培训等。通过“室内充电,户外取经”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三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有50多篇的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的有4篇,二等奖有3篇;获省级论文一等奖的有7篇,二等奖有4篇;获市级论文一等奖的有12篇。这累累的硕果蕴含着我校教师们辛勤探索的汗水和的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教师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
3、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寓德于教研指导活动中。配合城厢区教育局,我校组织各中小学做好“唱响德育主旋律,高扬民族精神魂”主题教育的第一个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系列活动,成功地组织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进行论文汇编,得到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全体教研员十分注意在平时的教研指导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人文性,注重寓德于教研指导中。
4、坚守岗位,立足本职工作,注重寓服务精神于教研教改中。在深化教改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教师深入基层校进行探索,研究,指导实践,做到教中有研,以研促教,并以点带面,辐射全区。
在扶持薄弱校中,全体教师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克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困难,自备干粮和交通工具,送教下乡,开展“结对子”活动,并为其学校排忧解难,赠送VCD、图书等,这种“定点、定时、定人”的扶持,有序、有效,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和称赞。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校全体教师始终把爱和责任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精神,正是因为有了爱,我校全体教师才有了浓厚的同事情,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正是因为有了爱,我校教师曾为两位身患重病的同事慷慨解囊,现在还经常去探望他们,给予他们以及他们的亲人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的安慰;正是因为有了爱,在援藏捐款,筹建特教中心,抗洪救灾活动中,“一日助”“助残”等“民连心,献爱心”送温暖工程中,全体教师积极捐款、捐物,为我们的社会奉献出一份份爱心。
正是因为有了责任,全体教师才会勇挑全区教研教改排头兵的担子,才会努力地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演好这个角色;正是因为有了责任,全体教师才会在教育的大花坛里辛勤地耕耘,不辞劳苦,无怨无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是任何一次课改都无法与之相比,课程改革的路是不平坦的,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全体教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用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切切实实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